標籤

做工的人



N年前我還是高中生的時候,放暑假也都和同學一起去工地打工,一直到後來上班了,從來也沒有過歧視這種念頭,反而覺得這些人很有趣很好相處,比起後來工作環境的人相處起來舒服多了。歧視?是老一輩的人辛苦過才有的想法吧~然後就是老人傳給後來的人的想法,現在很多上班族領的可憐薪水還少的多呢....總之隨著時代的過去,歧視這種奇怪的想法漸漸就會消失吧~還是先擔心自己比較實在~哈!

And...李銘順在這裡面演的很好呢~~我從這部戲才更認識他這位馬來西亞人~還有游安順先生,好久沒看到了,台灣有很多很好的演員,希望多拍些好看的戲劇電影,不要再拍霹靂火那種風格的演法,實在看不下去... 

台灣首部以工人為主角的影集「做工的人」熱映,演員李銘順片中親自上陣演出於鐵皮屋頂修繕時重摔戲碼,讓觀眾相當揪心。 圖/大慕影藝提供


做工的人:藏在感動下的歧視

2020-06-13 23:47 聯合報 / 張元培/商(台北市)


台劇「做工的人」,最近引起熱烈迴響。但,大家都說好,真的就是好?

觀眾捫心自問:願不願意讓孩子去當工人?答案應該顯而易見。不管是作者或觀眾,很難不用「刻板印象」來看工人,甚至放大這些印象當作笑梗。

原著封面、也被選為該劇金句寫著:「這個社會要求他人有尊嚴的活著,幾乎都是收入穩定的人。」用收入去衡量尊嚴一點都不正確,卅年多前筆者國中畢業去工地打工搬鋼筋,一天都有二千元,更不用說專業焊接工、板模工和操作重機具的怪手、吊車司機。以前樓下鄰居開怪手做工程,單身時開跑車、結婚生子後換休旅車都是B開頭的。雖說風險高,但有房有車的大有人在。

如果用「做工的人」去檢索新聞,最近跑出來的是「找嘸做工的人 工資六年漲五成」;反倒是筆者待過的新聞業,記者從筆者進入行業起薪至少35K,到筆者離開時起薪普遍不到28K。當今社會,以收入來論,到底誰的尊嚴比較高?

原著封面另一句話:「但一個人只想活著,謙卑和努力的活著,難道不值得尊敬?」當然應該,問題是看了該劇你對做工的人改觀了嗎?還是更加深原有的刻板印象:不守交通規則、吃檳榔、整天做發財夢…當所謂知識分子自以為天龍國白領,用這角度看做工的人、觀賞劇情,笑過、哭過,就會給予工人該有的尊敬?

這個社會最可怕的不是沒有文化,而是充斥歧視文化而不自覺;最可怕的也不是歧視,而是不知覺就在歧視,並視為理所當然。

這部戲絕對是充滿戲劇張力的好故事,能將兩百萬中獎發票送給需要的人,也是人性至高的光輝,但即使觀眾熱淚盈眶,也沒辦法讓觀眾真正尊敬做工的人。社群媒體幾乎一面倒的溢美之詞,評為「顛覆台灣社會的價值觀和刻板印象」,難道大家印象中工人不會幫助人?缺乏人性至善的一面?真正的尊敬應該從尊敬這個職業的專業開始,而不是從這個職業的某人某個行為,去決定該不該尊重。

教改多年,台灣社會「萬般皆下品,唯有讀書高」的思維,反而愈來愈盛,大家多要當沒有一技之長的大學畢業生,也少有意願選擇需要一步一腳印、實作實操的技職教育。所以當大家認為工人是「社會底層」、「需要關懷」時,就已經是歧視,更難以平等角度去看待對待。期待大家能以不同的視角去看「做工的人」,而做工的人,也不要落入歧視而不自知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If content is unavailable, please contact us